今天,你若想买一套某配置的网络分析仪,无论与销售人员砍到什么样的价格,但最后到手仪器的品控标准肯定是一致。即使你点背,遇到使用不久就出现问题的情况,但所享受到的售后服务仍是标准化的,厂家会第一时间为你妥善解决,甚至换新。
因为不管你是从厂家直接买,还是从代理商、经销商渠道买,亦或者在中国买,在日本、美国买。你所拿到仪器的包装、品控、状态、配件,以及后续享受到的售后维修服务,都是一致的,或者说大同小异。
但是,假若你打算购买一套二手液相色谱仪,那情况就完全不是这样了。打个比方,目前二手仪器市场上流通量最多的网络分析仪,从1991年开售,到2005年停产,长达14年的销售寿命。
那么问题来了——90年代生产的仪器,和现在生产的仪器,性能品控能一样吗?而且,一台仪器的性能状态与前主人的使用、维护习惯息息相关。
即使是同样年限的仪器,在大学实验室放着,一两个月开机做做实验,跟在药厂里面一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状态还能一样吗?
使用期间是否有定期的保养维护,日常所承担的分析项目以及实验室环境都对仪器的状态均会产生不同程度且不可逆的影响。
可以看到,具有的“非标准化”特性,也就是仪器购买和使用是存在风险的,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找到具有“标准化”品控和服务能力的供货商进行购买是最有保障的方案。
例如液相色谱仪大都是积木模块化设计,不同配置不同价格。即使在相同的配置下,你可能买到5万左右的,也能买到十万左右的,甚至十三四万的。
那是不是价格越低,就越合适呢?
答案显而易见!对于五万一台的,你绝对不能对仪器状态以及售后服务有太多奢望,任何一台二手仪器的翻新、调试、包装以及售后都是有成本的。因此,我们需要寻找具有“标准化”品控和服务能力的供货商,来对冲这种“非标准化”特性的购买和使用风险。
通过“靠谱”的信誉和“标准化”的售后服务去对购买的二手仪器进行保障。
1、深度调查考核,供货商的品控和售后技术能力。
2、小机种分析仪器(如GC、LC、AA、UV类)里的中低端机型,全新与二手价格差距有限,首选全新,让基础分析工作少一些担忧。
3、大机种分析仪器(如MS类、ICP类),在确保供应商综合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合理的性价比。